日前,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盟委副书记、盟长霍照良,做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对话盟市长》栏目,围绕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话题接受专访。
主持人:春节前夕,锡林浩特机场每天都有一架飞机满载着锡林郭勒羊肉飞往杭州,空运直销持续了多长时间?这些羊肉到了杭州以后,如何在市场上分配销售的?
霍照良: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协调顺丰航空开通了“锡林浩特—杭州”全货机运输航线,通过冷鲜肉“即日达”的形式,共运输了9架次110多吨的锡林郭勒牛羊肉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让千里之外的广大消费者“即日”吃到新鲜的牛羊肉。
主持人:现在全国各地很多人都青睐于锡盟羊肉,可谓是“羊”名天下,锡林郭勒羊肉究竟好在哪?
霍照良:大家都说锡盟羊肉好,究竟好在哪里,我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好”。第一是牧场好,锡盟有1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占到了全国的4.6%,占全区的26.4%。同时,这一天然绿色宝库处于北纬43°黄金畜牧带,气候冷凉,植物种类繁多,特别是草原上生长着沙葱、知母、天冬、肉苁蓉、蒙古黄芪等中草药,草原上的羊每天要觅食行走15公里以上。大家都形容锡盟的羊是“吃着中草药,喝着矿泉水,跑着马拉松”,可以说羊的品质是非常好的。第二是环境好,锡林郭勒草原环境与人口密集的城市相比,空气质量好,没有污染;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农田相比,没有土壤污染问题;与大量耗水排水的工业地带相比,没有水污染问题。在当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草原上的牛羊无疑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第三是畜种好,锡盟境内的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察哈尔羊都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可以说锡林郭勒羊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锡盟也被认定为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地市级为单位的农产品特色优势区。
主持人:锡林郭勒盟是一个有“食”力的地方,除了羊肉品质方面,锡盟的畜产品还有哪些硬“实力”?
霍照良:前面谈的“三个好”是锡盟畜产品的天然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就需要产业来支撑,经过多年培育和努力,我们有了稳固的产业基础。一是形成了稳定的供给能力。目前锡盟年均出栏牲畜1000万头只左右,年产牛羊肉28万吨左右,占到全区的16%左右。二是具备了较高的加工水平。过去,锡盟的肉羊多以胴体、白条或肉卷的形式投放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靠这样的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必须从简单屠宰加工向精深细加工转变。目前,全盟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4家,大庄园等企业成为全国性的行业标杆,全盟精深加工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精细分割率达到65%以上,
形成了以冷鲜分割肉为主的300多个品种,按照部位分类、重量分级和包装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三是拓展了广阔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锡盟搭建起了直营店、商业超市、餐饮企业、电商平台等多个销售渠道,牛羊肉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及中东地区。
主持人:我们总说的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都是因为产地形成的知名品牌,“锡林郭勒羊肉”也是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怎么能让广大消费者一吃到羊肉,就想到锡林郭勒?
霍照良:好的产品要有市场,质量是前提,品牌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近几年,我们立足“好品质”,积极打造“好品牌”,特别是在地理标志和地方品牌创建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我们培育起来的“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察哈尔羊”和“锡林郭勒牛”“锡林郭勒马”等畜产品品牌,都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锡林郭勒肉羊”入选“2017年中国特色农产品百强公共品牌”,并荣获“2018年中国肉类食品行业最具价值影响力品牌”称号。
主持人:好的畜产品都需要追溯体系的认证,现在锡林郭勒羊肉都是有“身份证”的吗?
霍照良:产品质量既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锡盟始终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以高标准、硬措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落实食品检疫检验,确保每个环节不放过、不遗漏,把好质量安全的每一道关口。二是建设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依托这一体系,羊羔从一出生就打上耳标,编上了“身份证”,饲养、生长、屠宰、加工、物流和销售等各环节都有信息数据的导入,消费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每一个环节的信息,做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主持人:有了产品、有了品牌,想要让锡林郭勒羊肉从草原走到餐桌上,还有一个环节就是物流,在冷链物流运输上锡盟是如何做的?
霍照良:没有冷链技术之前,我们销售的都是“大路货”——冷冻羊肉,其口感与营养成分与“冷鲜羊肉”相比差异较大。有了冷链技术之后,就为实现羊肉的优质优价提供了可能。如何破解从冷冻到冷鲜的转换瓶颈,我们通过借势发展,与京东、顺丰等大型企业合作,深化和拓展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同时,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推动区域性冷链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建设,冷链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通过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打通产品外销通道,就能够把冷鲜羊肉推向中高端市场。
主持人:通过冷链运输的网络和方式,锡盟羊肉都销售到了哪些范围?产品走的越远,成本就会增加,这对羊肉的销售和品牌的打造是否会有影响?
霍照良:除了北京等周边地区,近年来我盟开始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拓展市场,将畜产品向国内中高端市场推广,市场的供给量上去了,整体成本就会降下去。
主持人:锡林郭勒盟是畜牧业大盟,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以前家里有一千多只羊的牧民特别多,但是这两年许多牧民开始减少羊的数量,增加牛的数量了。
霍照良:是的,“减羊增牛”是我们围绕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因素,利用有限的草场面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对全盟畜牧业结构作出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减羊”,并不是舍弃了羊,而是在少养精养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出水平,打响做实品牌,真正让锡林郭勒羊肉成为肉中“珍品”。“增牛”,主要是通过引进优质良种肉牛,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提升,培育中高端牛肉市场,逐步将锡林郭勒牛肉打造成为产业的“新宠”,目前锡盟共引进了5.2万头优质良种肉牛,黄牛改良达到了97%,实现了牧业增收和草原保护双赢。
主持人: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在委员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了一个“蹄腿论”,实现了减畜不减收,这本账是怎么算的?
霍照良:这次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锡盟的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在“委员通道”上讲,保护草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廷·巴特尔从自家“开刀”,率先“减羊增牛”,把自家草场上的羊全部卖掉,改成养牛,效益很好,然后让嘎查的牧民跟着学。经过饲养结构的调整,现在他家的草场天蓝水碧、牧草过膝,与多年前的植被稀疏、沙尘弥漫形成强烈反差,既实现了当地草原生态的保护,廷·巴特尔所在的嘎查的牧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人均达到1.88万元。廷·巴特尔同志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了“蹄腿理论”,主要是通过精细化的算账养畜,把羊的数量减下来,把牛的效益提上去,改变以往粗放型的以量取胜的养殖模式。
主持人:以前牧民都是比拼牲畜数量,谁家羊多,谁就是富裕的牧民。现在比拼的是谁家的牲畜品种好,因为品种好卖的价格就高,优良种畜是否实现了质优价更优?
霍照良:锡盟一直坚持从源头抓精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让好牧场养好畜,让好畜产好肉。肉羊方面,重点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察哈尔羊为主导品种,推进提纯复壮、选育扩繁,肉羊良改化程度达到99.7%。肉牛方面,把优质肉牛引进繁育和黄牛改良结合起来,提升肉牛整体品质,建成了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草原生态畜牧及产品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科技水平实现了新提升。
主持人:现在很多牧民都认为,今年谁谁家的草场好,收入肯定低不了,草场的好坏是牧民最关心的,大家想的就是怎么样让草场好,收入也好,如何实现草与畜的平衡?
霍照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要求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就涉及到草原保护与利用问题,怎么处理好保护与增收这对关系呢?我想有这么几个措施:
一是实施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比如,在生态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实施禁羊、农区禁牧;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实施休牧。同时,为了防止草场过度利用,我们根据不同草场类型,以畜群为单位,将每个草场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合理安排放牧时间、轮牧周期,有计划地实施划区轮牧,减轻了草场的压力,提高了科学利用水平。
二是合理确定载畜量。草原载畜量,是我们养殖牲畜的上限,不能有突破。我们根据草原承载能力,科学确定载畜量,冷季有冷季的标准、暖季有暖季的标准,在合理确定载畜量标准的前提下,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不让草原过度放牧。
三是推行科学饲养。牧民们经过多年探索,养羊主要有三种饲养模式:一是放牧;二是放牧+补饲;三是舍饲。放牧养羊,羊的营养供给主要是天然牧草,自由采食来获取,牧草来源及营养水平受气候和季节影响极大,对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十分不利,很容易出现“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而放牧+补饲,可利用夏秋季自然草地、降低饲养成本,在冬春季补饲来满足羊的营养需要,实现由自由采食向人工调控营养转变,实践证明这种饲养模式很适合锡盟牧区。
四是推广均衡出栏。传统的养殖方式多是季节性出栏,加大了草场压力,增加了养殖成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大力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通过缩短生产周期,进一步减少了冷季载畜量和饲草料消耗。这样,牧民的饲养成本就降低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也减轻了。
五是实施减羊增牛。前面我们谈到了“减羊增牛”,通过走少养精养的路子,提高养殖效益,控制天然草原载畜量。去年,我们羊减少121万只,牛增加22.6万头。与此同时,全盟草群平均高度、盖度、产量分别同比增加4.36厘米、9%和每亩16.8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主持人:最近苏尼特右旗青年牧民苏和把牧场搬到了互联网上,通过微信和直播平台销售羊肉,现在已经有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群体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畜牧业生产和品牌推广中,您如何看待这些年轻人发挥的作用?
霍照良:随着牧区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牧民对草牧场的“陌生”,留守牧区的人群呈现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新型职业农牧民的身份回到草原,不仅解决了“谁来养畜”的现实问题,更能解决“怎么养畜”的深层问题,相信有一批又一批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牧民回到草原,我们的牧区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提出了问题,他说我是锡林郭勒人,在上海工作,长时间不吃羊肉就想得不行,但大多数年轻人不会烹饪,销往外地的羊肉能否更多考虑年轻人的需要?
霍照良: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精细分割的新产品,包括煮、烤、涮等不同产品类型,还配套研制了种类齐全的调料包,易于烹饪、方便食用,保证大家能更加方便地吃到正宗锡盟羊肉。目前,在一些大的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欢迎大家选购、品尝。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说,最近在央视看到了锡林郭勒羊肉的广告,感觉很好,应该大力宣传。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卖锡林郭勒羊肉,但是味道却不尽相同,在销售环节中如何保护好锡林郭勒羊肉品牌?
霍照良:前面,我们谈到了锡林郭勒牛羊肉的品牌建设情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品牌建设、保护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质量监管,切实保护好地方优质品牌、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主持人:有一位牧民网友提问说,现在很多牧民养的牲畜很多,但一些牧户存在着“高收入不富裕”的现象,这个问题出在哪,该如何解决?
霍照良:现在许多牧民养了一年的牲畜,收入很高,但细算账发现纯收入不高,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算账养畜的问题。牧民在养畜过程中有一个习惯就是追求数量,一味追求数量并不适宜当下的发展需求,如何从数量养畜转向质量养畜,这是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目标,让广大牧民在养畜过程中通过品质的提升,通过算账来真正提高收入,在质量上要效益。
主持人:锡林郭勒盟是中国马都,马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锡盟的马产业将围绕哪些方面发展?
霍照良:锡盟发展马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全盟马存栏量22万匹,在全区所占份额很大。过去主要是放养,在马匹效益上做的还不够,现在我们引进了中蕴马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产业发展,推出了马奶、马血清、皮革、马骨的相关产品,未来通过龙头企业现代化产业链的引领带动,全盟马产业发展将提升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