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旱作区,农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使用后的农膜易产生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甘肃作为农膜消费大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在加快构建废旧农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及有效提高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上,走出了一条有效解决农膜残留污染的新途径。
甘肃水资源极为短缺,属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全省5200万亩耕地中,旱地面积占70%。农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甘肃就开始试点推广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特别是2008年以来,甘肃在旱作农业区研发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举解决了当地粮食生产不稳的历史性难题。但随着农膜大面积推广,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对此,甘肃立足农业生产对农膜覆盖技术依赖程度高、农膜覆盖面积大、覆膜作物种类多的特点,按照“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规引领规范”的思路,持续深入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统计,2022年,甘肃各类作物覆膜面积2919.8万亩,农膜用量约21.74万吨,其中地膜17.1万吨,棚膜4.64万吨;全省共回收废旧农膜18.41万吨,其中地膜14.49万吨,棚膜3.92万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