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通过调研,总体上看,近年来各地都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保护草原生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业态新动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今后农村牧区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的几点想法作一简要汇报,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关于影响我盟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是牧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例如:在多伦县调研时了解到,腾达来牧业有限公司是我盟目前唯一运行的一家肉牛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0万头以上,但由于肉牛生产、育肥、加工、销售等体系没有完全理顺,肉牛养殖全产业链不完整,多伦县及盟内缺乏集中育肥环节,同时部分企业不愿承担一定市场风险,不与相关合作社及养殖户提前签订肉牛收购协议,只按当时市场行情价收购,导致牛源严重不足,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影响了农牧民增收。由此可以看出,我盟目前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不足,还尚未真正形成牧企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草原生态保护任务依然很重。受前些年超载放牧和近几年干旱影响,草原生态退化严重。从调研情况看,“三乌”地区生态植被明显差于前些年,退化趋势明显。从白旗方向进入东苏旗南部巴彦淖尔镇区域,沿路所望之处基本呈流动半流动沙丘状态,植被覆盖很少,牧民反映生态恶化,养殖成本高,若饲养管理跟不上,遇旱灾和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从事畜牧业生产很难增加收入。三是牧区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真正服务农牧民的金融机构少,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虽然“门槛”较低,但贷款利率高,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而且普遍房贷方式的金额和使用周期与牧业生产矛盾突出,难以满足牧民信贷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业发展。四是牧区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我盟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点多面广、服务半径大,当前牧区基层牧业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社会化服务难以满足牧民生活需求和牧业生产需求。比如:苏木乡镇农牧业服务中心专业人员严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牧区有些苏木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严重匮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以东乌旗额吉淖尔镇为例,全镇3881.7平方公里,常住牧户980户,兽医站在编在岗人员6人,每人承担746平方公里7.7万只牲畜的疫病防控任务,嘎查防疫员每人承担195.8平方公里2万头只牲畜免疫注射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加之,汽车老化、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了牧区社会化服务质量。
二、关于促进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继续把引导农牧民转变经营理念,深入落实“减羊增牛”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加快全盟农村牧区振兴步伐。
(一)调整结构提升养殖效益。从调研情况看,近几年羊肉市场波动大,养殖收入不稳定,牛肉市场波动不大,养殖收益较稳定,多数牧民对此有较深的体会。所以,优化调整畜种结构,少养精养,实施“减羊增牛”战略符合我盟实际。但畜牧业收益短期难以见效,因此只有长期抓、重点抓,才能有明显成效。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农牧户”的方式,把巩固提高黄牛改良成果与良种牛引进、北部扩繁与南部育肥结合推进,进行全产业链一体化运作,促进肉牛产业良性发展。二是要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前期引进的优质良种母牛在种牛选育扩繁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区域优势,按照“北繁南育”的模式,逐步将现有大型养殖企业、盟内肉牛养殖核心群、养殖大户培育成全盟主要的肉牛种源基地,将南部农区培育成肉牛育肥、加工优势区域。三是要全面推进锡林郭勒肉牛新品系选育工作,做好与国家肉牛产业体系数据库对接,从生态家庭牧场、农牧民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入手,尽快建立锡林郭勒盟肉牛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全盟肉牛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养殖、育肥、加工、销售全过程可追溯。四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农牧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牧企利益联结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企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的有效途径。一是要面向市场,政府部门加强支持、服务和监管,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采取多种形式,使双方建立诚信、清晰、紧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二是要大力培育扶持规模养殖、育肥、加工龙头企业,在饲养管理和经营机制上,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农牧民与养殖、育肥、加工、销售等环节利益联结新模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做好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优质良种肉牛引种扩繁规模养殖场、育肥场、种牛场及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与农牧民养殖户签订提供优质良种畜种和回收育肥牛合同,政府要加强依法履行合约的监管,采取贴息、购买服务和金融担保等方式,为养殖户提供信贷、技术、防疫等服务,确保农牧民养殖户买进卖出有保障,养殖环节有支持。四是要求享受扶持政策的规模养殖场、种牛场优先为盟内肉牛养殖场和养殖户(合作社)提供种牛,盟内销售种牛价格要明显低于市场价,否则取消其享受扶持政策资格,限期追缴补贴资金。五是鼓励大型养殖(育肥、加工)企业与农牧民合作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育肥)场,支持农牧民以草场、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既解决企业用草场、高产饲料地等问题,又能形成农牧民和企业股份合作共赢的机制。六是鼓励引导用工企业要优先雇佣流转草场的农牧民,实现企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双赢。七是鼓励企业吸纳流转草场(耕地)的农牧民为企业职工并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保护草原生态夯实发展基础。我盟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十年九旱”已成常态。因此,全盟生态保护必须从减畜和禁牧上入手,使天然草原达到合理承载水平,让草原休养生息、自然恢复。要严格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农区禁牧、沙区禁羊、春季休牧等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天然草原载畜量,确保禁牧区真正实现禁牧、平衡区实现平衡、休牧期实现休牧。
对于东苏旗等部分生态重度恶化区域,从长远看,应该把转移牧区人口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的治本之策。这些区域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一味强调减畜和平衡,牧民收入必然受到影响,单纯搞结构调整和舍饲圈养,成本太高,实施难度很大。对现阶段不适宜再发展畜牧业的部分区域,政府不宜进行一家一户“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应整合资金和各类资源,引导牧民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摆脱畜牧业生产。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与乡村振兴战略并不矛盾。对于转移进城的牧区人口,建议政府真正落实在养老、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子女上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他们真正转得出、稳得住。 (四)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养殖水平。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形式。我盟农牧户尤其是牧户居住分散,独立性强,管理方式单一,合作经营能力差,规模化养殖水平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越来越显示局限性,不论是市场竞争力提升、质量安全控制,还是金融服务提供、科技成果应用,都遇到很大困难。下一步我们应着力培育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他们采取土地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半托管、联耕联种等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打破传统家庭经营“小而全”的生产格局,推动实现养殖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积极扶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示范社,增强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
目前,部分地区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有一些做法值得总结借鉴。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新髙勒嘎查5户牧民以联户经营模式整合9975亩草场及700余只良种母畜成立乌珠穆沁羊选育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草场、牧机具、劳动力等资源,积极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势头良好。草场面积大的地区这种联户经营模式之前并不多见,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多伦县南村、北村结合脱贫攻坚,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一般农户”模式,整合村集体闲置土地300亩,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形式成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合作社,种植特色蔬菜及水果,保证村民稳定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培育新型农牧民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产业兴旺,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调研情况看,凡是农牧业大户,国家项目、资金扶持固然重要,但户主都有很强的政策和市场意识,头脑灵活,懂经营、善管理、会算账。因此,要大力实施职业农牧民培养工程,充分整合教育、科技、就业等各类培训资源,通过采取上门辅导、外派观摩、集中讲授、网络推送、实践比武等形式,以嘎查为单位大力开展培训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要研究制定实施牧区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以培育现代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牧民为重点,开展乡村牧区振兴发展带头人示范培育行动,提高农村牧区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