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牧业务 > 三农三牧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巨大成功

发布时间:2012-07-06 来源:锡盟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6292223分,当地时间18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会议中心斯莫尔尼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也实现了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被历史学家称为“历史后院”的锡林郭勒,绽放出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126247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个成员国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今年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36处遗产项目进行审议,包括5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27项文化遗产。会议期间,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查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35项遗产的保护进展情况,审议《世界遗产名录》中105项遗产的保护状况报告。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以及自治区政府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大会。
 
 大会执行主席宣布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在圣彼得堡参加遗产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发来贺电表示祝贺。自治区副主席、内蒙古代表团团长刘新乐代表自治区政府致辞。他说,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对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心支持的结果。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我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区文化遗产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于加快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刘新乐说,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今后,自治区政府和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遗产公约,进一步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研究、宣传、展示和旅游服务工作,为内蒙古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新贡献。
 
 按照会议程序,中国代表团负责人向大会致谢并承诺,要遵守国际公约,深入贯彻执行我国文物保护法规,进一步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监测、考古和展示、服务等工作。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曾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和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遗产区整体格局清晰,有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现存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
 
 元上都遗址申遗走过16年的艰辛历程。为了推动申遗工作进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颁布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盟、旗、县各部门协调工作,落实遗址发掘研究、配套工程建设、安防系统工程建设、周边环境整治、牧户搬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在这条跨世纪的申遗道路上,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努力和心血。
 
 锡林郭勒盟盟委副书记、盟长刘俊臣,行署副盟长其其格等出席申遗大会,全程见证了元上都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时刻。
 
 刘俊臣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元上都遗址的申遗成功,既是我们的荣誉更是我们的责任。刘俊臣代表锡林郭勒盟行署郑重承诺:一、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元上都遗址的安全;二、合理的适度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游客和遗址的安全;三、设立元上都遗址保护中心,加强元上都遗址的监测和消防工作;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五、加强元上都遗址环境保护和防沙治沙工作,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六、充分发挥元上都遗址周边农牧民群众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好元上都遗址。
 
 申遗成功后,自治区及我盟申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了隆重庆祝酒会。(锡林郭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