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日期:2007-10-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按照农业部推进“十大行动”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各有关单位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中涉及的科技创新、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服务等重点工作,制定落实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细化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关于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
一是开展了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及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活动。今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00名优秀的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进行了表彰。良玉副总理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部分标兵代表并进行了座谈。农业部召开了视频表彰会,同时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大型媒体、网络开展了一系列表彰优秀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宣传活动。8月份,在农民日报头版开辟的“农技推广群英谱”专栏、中央七套的《聚焦三农》等节目中,以江苏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等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代表人物,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在农业科技人员中反响强烈,再次掀起了学习先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高潮。下一步,我们将把赵亚夫同志作为重大宣传典型推荐给中宣部。
二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开展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科技服务工作。7月份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的通知》,积极动员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灾后恢复生产的科技服务工作。目前,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正在按照文件的要求,努力为农业科技人员创造条件,组织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带品种、带技术、带物资下乡,强化技术服务工作,努力为灾后重建工作做贡献。
二、关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建立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部在认真总结2004年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的做法、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工作机制,2005年在全国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同时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到2007年,农业部在全国300个县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动员组织1000个科研人员、15000名技术指导员参加科技入户工程的有关工作。带动了地方近400个县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项目管理。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省和试点县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采用随机抽样、电话问卷调查等“盲考”方式,以农民满意度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对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县进行绩效评价,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网,接受社会监督。二是选准科技示范户,以户带户。以种养规模较大、综合素质较高、热心帮助他人、群众拥护为标准,采取自愿申报、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的方式,在每县10个左右的乡镇选取100个村,遴选1000名科技示范户。实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制,每个示范户承担带动周边20个农户的义务。三是建好技术服务网络,连接产学研。根据不同产品,聘请权威专家为行业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牵头组织省、县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及企业科技人员成立专家组,实行专家组技术负责制。在农技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中招标产生技术指导员,建立技术指导员队伍,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户制,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名示范户,在关键环节、关键农时、突发事件及农民有需求时,“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良种良法、物化补贴和信息服务“三入户”,每年入户时间100天以上。四是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好示范片建设。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推介发布5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片,让技术指导员不出县乡、农民不出村组,就能看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
(二)主要成效
一是科技示范户普遍增产增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1、2006年,据对水稻36个(全国共49)示范县的科技示范户测产(按好、中、差取点),平均产量为546.3公斤/亩,辐射户的测产平均产量为503.6公斤/亩,非项目区的普通农户的平均产量为463.6公斤/亩,全国科技示范户比辐射户增产42.7公斤/亩,平均增幅为8.67 %,全国的科技示范户比普通户平均增产为82.7公斤/亩,平均增幅为18.27%,全国的辐射户比普通户平均增产40.0公斤/亩,增幅为8.75%。
2、根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在河北辛集市测产结果,2006年小麦科技示范户平均亩产比普通农户增产79.3公斤,增幅15.6%。由于示范户采用了石家庄8号节水高产品种,小麦生长期间的浇水次数减少了1-2次,亩节水40-80方;
3、14个大豆科技入户示范县科技示范户测产统计,大豆平均亩产为172.6公斤,比辐射户每亩增产29.2公斤,增幅为10.1 %;比非项目区普通农户亩增产40.3公斤,增幅为20.3%;比示范县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27.2%。其中,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示范户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06公斤,红兴隆分局科技示范户大豆平均亩产达191.7 公斤,达到先进国家大豆生产水平;
4、玉米科技入户29个示范县28589名示范户玉米平均亩产560.24公斤,比普通农户(470.19公斤/亩)增产90.06公斤/亩,增幅19.57%,科技示范户亩均节本33.8元。
5、畜牧业示范户,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800个示范户2006年科技示范户母猪年均提供商品猪头数在15.3~19.0头之间,全群饲料利用效率3.8,生猪全期日增重573g,新技术入户率达100%,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2113元;奶牛示范县良种率达97.2%,比2005年提高1.1%,每头奶牛日平均产奶21.6kg,比带动户高出3.4kg,比非项目区养殖户高出5.1kg;青贮玉米平均青贮占有量比2005年高出1213kg,每头奶牛年平均效益2676元。渔业示范户及其带动户亩均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
6、渔业通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使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户年均收入比前三年提高15.6%,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据专家测产,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户亩均节本增效1226多元,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亮点。
二是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入户率显著提高。
科技入户专家和基层技术指导员针对农民个性化技术需求,开展一户一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有效满足了分散、小规模农户的科技需求,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度有较大幅度提高,推介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100%。
三是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积极性提高,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服务农民需求,找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在各级专家的带动下,农技推广人员技能得到及时更新,一致反映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针对的是老问题,采取的是新机制,尽管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仍存在实施规模偏小、资金支持额度不足、省部级专家组无经费保障、入户技术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基层技术指导员知识急需更新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动员组织科研教学人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全国300个示范县,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同时继续开展科技入户示范县的建设工作,完善科技入户整市推进工作,加快《农业科技入户2008—2015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是实行集中办公,加强情况交流。今年2月份,我们从相关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实行集中办公,密切关注各地改革动态,及时交流信息,加强情况调度,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目前,已编发情况交流20期、专刊5期,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设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专栏。二是加强指导,强化督导。今年1月和4月份,我们先后组织了12个调研组,对全国24个省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调研,摸清了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同时,加大对各地改革的指导力度,尤其是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设置模式、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方式等重大问题上给予指导。三是召开全国会议。在7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期间,组织套开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会议,总结前段工作,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明确重点。危朝安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就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进行了部署。四是加强部门协调。8月23日,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部门协调会议,危朝安副部长主持会议。水利部、林业局、中编办、人事部、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农业、水利、林业部门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了下一阶段几个部门共同开展的工作。
从全国面上的情况看,国务院《意见》出台后,大部分省区市都开展了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全面调查工作,建立了省级改革领导工作机制,积极促进本省区市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的出台,截至目前,已有天津、河北、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15个省市出台了贯彻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先前已进行改革的浙江、湖北、重庆、宁夏4省区市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出台了配套文件和完善意见。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改革进展与国务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工作进展缓慢,有的地方的贯彻意见过于原则,原则性内容多,可操作性内容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导向不明确,政策措施不具体,对指导县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
针对当前各地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做好联合调研工作。根据部门协调会议要求,9月中旬十部门将开展联合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各地贯彻落实国发〔2006〕30号文件的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研究问题,推动改革工作进展。二是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继续利用简报、专刊等手段和方式加强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 三是做好运行机制创新试点指导工作。在总结前两批运行机制创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第三批试点县的申报、评审和批复工作。同时探索政府主导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并结合各地实际有所创新。
日期:2007-10-16 (责任编辑: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