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牧业务 > 实用技术

狂犬病防控知识

发布时间:2022-06-20 来源:农牧局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流行特点

人、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

2、临床特征

特征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死亡率可达100%。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犬狂暴型 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兴奋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动物,狂暴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时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

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

麻痹型;该型兴奋期很短或只有轻微兴奋表现即转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天死亡。 

猫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发病时常蜷缩在阴暗处,受刺激后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 

牛、羊、猪、马等动物发生狂犬病时,多表现为兴奋、性亢奋、流涎和具有攻击性,最后麻痹衰竭致死。 

3、预防与控制   

对所有犬实行强制性免疫。养犬场要建立定期免疫、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养犬、养猫户要注意做好圈舍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按规定及时进行狂犬病免疫。 

4、家畜发生疑似狂犬病后如何处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疑似狂犬病临床症状的,应立即向苏木镇(场)、嘎查(村)和我旗动物防疫机构报告,动物防疫机构要严格按照《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扑杀患病动物和被患病动物咬伤的其他动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犬、猫进行一次狂犬病紧急强化免疫,并限制其流动;对污染的用具、场所全部消毒。 

5、牧民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能接触病死牲畜口腔流液及排泄物,不剥食病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