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前胃炎多继发于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前胃弛缓、百叶干、真胃阻塞等胃肠疾病,以瘤胃积食引起者居多
(18
例
)
。不合理反复大剂量灌服刺激性药物和高浓度盐类泻药,是引发前胃炎的主要因素。这些药物在胃内停留,改变胃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胃黏膜变性、脱水、脱落,消化功能紊乱,有毒产物积聚吸收,致使机体出现自体中毒、组织脱水、中枢神经功能抑制等严重全身症状。犊牛前胃炎多因奶质不良、哺乳方法不当等因素引起,收治的
3
个病例皆因母牛无乳
(1
例
)
或母牛产后死亡
(2
例
)
、人工哺乳方法不当引起。
2
症状
病牛食欲、反刍基本停止,少量反复饮水,鼻镜干燥,耳鼻发凉,结膜暗红或发白,有树枝状充血,角膜干燥无光,皮肤缺乏弹性,毛焦体瘦,眼球下陷,血液浓稠、暗红,呈严重脱水状态;脉细弱增快,常有心律不齐,体温正常或稍高,呼吸如常。有的呕吐,食道反复出现蠕动波;有的流泪、磨牙、流涎。排粪很少,表面覆有粘液,个别牛腹泻,触诊瘤胃绵软、冲击有振水音、空虚或有多量液体,常反复慢性臌气,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或只能感到胃壁的起伏,真胃及肠运动减弱或消失。奶牛泌乳停止。病后期常有中枢神经抑制症状,精神沉郁或嗜眠,肌肉震颤,后躯摇晃或轻微运动失调。严重者,卧地不起,头歪一侧,衰竭而死。病程一般在
20
天左右。
3
剖检变化
病牛死后常从口鼻流出多量液体,尸体严重脱水、消瘦。瘤胃黏膜呈局灶性脱落,脱落处呈红白色。有的瘤胃黏膜局部严重出血或坏死发黑,甚至肌层和浆膜层也有出血变化。曾剖解一例奶牛,其瘤胃左侧中上部黏膜外形成两个鸡蛋大小的脓疱。网胃、瓣胃黏膜也有程度不同的脱落,真胃黏膜水肿充血。瓣胃体积多变小,内容物较少,液体增多;真胃内液体较多,胃液的颜色和
pH
值基本同瘤胃,这可能与死后瘤胃液进入真胃有关。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肝脏浊肿。心肌质脆,心内膜有出血现象。
4
治疗
4.1
洗胃
洗胃可以迅速排出瘤胃内容物,消除致病因素,改善胃内环境,防止自体中毒。先导出瘤胃积液后,灌入约
33
℃温水
10
~
15 l
,稍加按摩后,将液体导出。如此反复冲洗
2
~
4
次,最后灌入温水
5
~
10 l
,加氧化镁
50
~
100 g
;犊牛可用次硝酸钠
3
~
5 g
、黄连素
3
~
5 g
、庆大霉素
40
~
80 ml
。必要时可于次日进行第
2
次或第
3
次洗胃。以后坚持用胃管连续投药
5
~
7
天,并坚持每天晚上接种健牛胃液或草团,防止胃内微生物环境破坏。对有反复臌气的病牛用
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可有效制止臌气。
4.2
中药疗法
前胃功能有所恢复,胃内液体不多时,按辨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治疗。病牛后期多为脾胃虚弱,皮温不整,耳鼻发凉,口色清淡,脉虚软或沉缓,应以温中健脾为主。方用理中汤加减:党参
100 g
,白术
120 g
,炙甘草
40 g
,干姜
50 g
,肉豆蔻
50 g
,广木香
40 g
,茯苓
50 g
,厚朴
50 g
,白芍
30 g
。若口渴、饮欲增加者可加沙参
30 g
,石斛
50 g
;若口色青淡、耳鼻发凉者可加炮附子
15 g
,良姜
18 g
。犊牛剂量酌减。
4.3
支持疗法
为了解除自体中毒、脱水、增强中枢神经的保护性反应,可用
5%
葡萄糖生理盐水
3 000
~
4 000 ml
,
10%
安哪咖
10
~
20 ml
,
40%
乌洛托品溶液
20
~
40 ml
混合静脉注射;同时配合静注安溴注射液
100 ml
、
5%
碳酸氢钠
300
~
500 ml
。为维护前胃运动功能,可用比赛可灵
2
~
5 ml
皮下注射,每隔
3
~
5 h
注射
1
次,每天连用
3
~
4
次。当病牛有体温反应时,可酌情使用抗菌素。
5
典型病例
例
1
北道区甘泉镇架岭山村王某一黄牛患病求治。主诉:该牛因过食黄豆渣发病,该村兽医按瘤胃积食治疗
7
天,灌服大剂量大承气汤和硫酸镁,不见好转,病情反而沉重。检查:该牛精神沉郁、磨牙、流泪、耳鼻发凉,鼻镜干燥,食欲反刍废绝,前肢肩部肌肉颤抖,口色青淡,结膜黄白充血,角膜干燥无光,排少量稀便。触诊瘤胃绵软,蠕动波消失,冲击有振水音,慢性臌气。沿右侧肋骨下缘向前冲击或触诊,不坚硬,无疼痛反应。
T 39.5
℃,
P 58
次
/min
,
R 18
次
/min
,心力弱而节律不齐。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继发性前胃炎。治疗:首先用
0
1%
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洗胃
3
次,排出胃内积液后,灌服温水
5 l
,加氧化镁
100 g
、黄连素
10 g
;静脉滴注
5%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4 000 ml
、
10%
安哪咖
20 ml
、
40%
乌洛托品
40 ml
安溴注射液
80 ml
、
5%
碳酸氢钠
300 ml
,连用
3
天,
1
次
/
天。肌肉注射比赛可灵
5 ml
,
3
次
/
天,每次间隔
3
~
4 h
。第
3
天,病牛精神好转,前胃蠕动波出现,瘤胃臌气消失,但仍不反刍、不采食。在继续补液的基础上,用理中汤加沙参连服
5
剂,第
8
天开始反刍、采食,第
9
天痊愈出院。
例
2
北道区花牛镇峡口村姚某饲养奶牛因产后瘫痪治疗无效而死,所产犊牛
1
头由人工喂乳。至第
5
天发病,该村兽医按奶泄对症治疗无效后来诊。检查:犊牛轻度腹痛、不安,肌肉震颤,
T 39.5
℃,
P 65
次
/min
,耳鼻发凉,口色青淡,流涎,结膜暗红无光,排少量带粘液黄绿色稀便;瘤胃间歇性臌气,触诊绵软,有振水音。真胃区触诊不敏感、不坚硬;无呕吐、异嗜。精神沉郁,反刍食欲废绝,但饮水少量。经检查初步诊为前胃炎。遂按前法洗胃后,灌服次硝酸钠
5 g
,黄连素
5 g
,庆大霉素
40 ml
,
1
次
/
天,连用
5
天。同时,静脉补液、肌注比赛可灵每次
1 ml
,
3
次
/
天,间隔
3
~
4 h1
次;内服理中汤,剂量按成年牛的
1/4
,煎汤候温灌服,至第
7
天痊愈。
6
体会
6.1
牛前胃炎多因前胃疾病反复大剂量使用刺激性药物或盐类泻药而引起;犊牛前胃炎多因喂乳方法不当而致。因此,预防前胃炎的发生,要避免反复大剂量灌服刺激性药物或高浓度盐类泻药。
6.2
在前胃炎治疗中,应坚持按疗程用药,避免急功近利。洗胃可以排除胃内有害液体,防止自体中毒,保护胃黏膜免受侵蚀,是治疗前胃炎的关键措施。补液、解毒、强心等支持疗法是维持机体功能和治疗所必需的。在应用比赛可灵时,笔者认为少量反复多次使用较一次大剂量使用效果要好。
6.3
目前治疗前胃炎的西药制剂不多,中草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中兽医辨证施治原则,本病由实转虚,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中阳不振,寒从中生是基本病机,故宜健脾益胃,温中祛寒,调理胃肠。用理中汤加减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6.4
在本病诊断方面,应注意与下列疾病区别。
6.4.1
真胃炎
病牛消化不良,触诊皱胃区敏感,结膜、口腔黏膜黄染,舌苔白腻,口腔散发甘臭,常有呕吐、异嗜,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慢性病程,病势缓慢,病情不如前胃炎严重。
6.4.2
真胃溃疡
常有恶化和缓解交替的临床病症。恶化期,病牛精神抑郁,腹壁收缩,紧张,按压皱胃时有反跳痛;粪便带血、粘稠、酱油色,有时有异嗜现象。病程多呈慢性渐进性发展,脱水缓慢,瘤胃不空虚,也无大量积液。
6.4.3
真胃积食
右侧腹部下垂,以拳头抵触右侧中下腹部肋骨弓后下方皱胃区,频繁冲击,则病牛表现敏感,可感到皱胃和瓣胃因扩张而坚硬;叩诊肋骨弓在〖
HT5
,
6
〗月〖
KG-*3
〗兼〖
HT
〗窝处听诊,可呈现出叩击钢管的铿锵音。必要时,可在右侧腹底部
(
脐右
8
~
10 cm
处
)
穿刺,如穿刺液
pH
在
1
~
4
,则为真胃扩张或积食。
6.4.4
十二指肠阻塞
瘤胃变化类似前胃炎,腹痛并不明显。如靠近幽门部阻塞,右腹部也不会出振水音和叩击鼓音。排粪很快停止,且迅速继发真胃扩张。
6.4.5
瓣胃秘结或扩张
病情较急,常有亚腹痛表现。卧地时,四肢伸直,努责,常呈左侧横卧,头向右侧弯曲观腹,磨牙、流泪、呻吟。病初排粪量少而干,呈算珠状,表面色深,中央色浅,内有未消化的饲料残渣,至后期排粪停止,鼻镜龟裂。瓣胃蠕动极弱,沿右侧肋骨后下缘作深部冲击式触诊可引起疼痛,有时可摸到瓣胃的后缘。瓣胃扩张时,其听诊区扩大,常出现沸腾音。
奶牛脂肪肝防治围产期奶牛患脂肪肝后,由于肝功能障碍,常导致胆汁分泌不足,影响消化功能;同时还容易伴发其他疾病,如胎衣不下、生产瘫痪和子宫内膜炎等,从而使患牛的产奶量、繁殖力和免疫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病以5~9岁的奶牛发病率最高,初产奶牛发病率较低。
病因
饲养管理不当 奶牛分娩后,体内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不断随乳汁排出。此时如不及时补充营养,造成能量负平衡,奶牛便要动用体内贮备的脂肪为组织提供能量。因进入肝脏的游离脂肪酸过多,或因患牛低血糖而使肝脏组织清除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降低,使蛋白运出肝脏的过程受阻而形成脂肪肝。饲喂精料过多也可引起该病。
内分泌功能障碍 奶牛受妊娠、分娩以及泌乳等因素的影响,使垂体、肾上腺负担过重。由于肾上腺功能不全,引起糖的异生作用降低,且瘤胃对糖原的利用也发生障碍,使血糖降低而发病。奶牛分娩后蛋白结合碘显著减少,造成甲状腺功能不全,也可发生脂肪肝。
其他继发疾病的影响。奶牛的一些消耗性疾病,如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骨软症、生产瘫痪以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等,均可继发脂肪肝。
症状
患牛拒食精料、青贮料,并可能出现异食癖,身体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弹性减弱。粪便干而硬,严重的出现稀便。病牛精神中度沉郁,不愿走动和采食,有时有轻度腹痛症状。一般体温、脉搏和呼吸正常,瘤胃运动稍减弱,病程长时,瘤胃运动可消失。病牛重度脂肪肝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死于过度衰弱或内中毒,及伴发的其他疾病;患轻度和中度脂肪肝的患牛,约1个半月可能自愈,但产奶量不能完全恢复,免疫力和繁殖力均受到影响。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供给营养。对妊娠期的奶牛应适当减少精料的饲喂量,以免产前过于肥胖;妊娠期要保证日粮中含有充足的钴、磷和碘,并在妊娠后期适当增加户外运动量;对产后牛要加强护理,改善日粮的适口性,逐渐增加精料,避免发生因产后泌乳等所造成的能量负平衡。同时,要及时治疗影响消化吸收的胃肠道疾病。
葡萄糖注射治疗。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每天1次,连注4天为一个疗程。也可腹腔内注射20%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同时肌肉注射倍他米松20毫克,并随饲料口服丙二醇或甘油250毫升,每天2次,连服2天。然后改为每天110毫升,再服3天,效果较好。
口服烟酸、胆碱。从产前14天开始,每天每头牛补饲烟酸8克、氯化胆碱80克和纤维素酶60克,如能配合应用高浓度葡萄溶糖液静脉注射,效果更好。